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

有人說香港的教育制度扼殺了學生的創意,你認同嗎?





        香港政府經常說現在香港缺乏創意、科技人才,需要接納更多這方面的外來人才。 但香港學生為何在這方面比外國學生遜色。 是否香港學生真的沒有潛質? 不是,我認為是因為香港的教育制度出了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香港教育現在提倡多角度思考和多方面知識,特別由中學開始,但實情是香港學生適應不來。 他們從小就參與一種訓練,把課本一一背下來,就已經能夠應付考試。 但他們升上中學,他們要面對多角度思考的「考驗」,在考試會遇見一些評論性的題目,他們都只會把課文整頁文字寫出來,得到的分數只得一半。 香港學生從小得到的資訊,就是只要努力,便會有成果; 而這個努力,就建立於花多少時間背誦。 很多學生在這個教育制度下,很少會寫出自己心裏所想的,寫出來的都是別人說過的話或書本裏的文字,只懂得搬字過字。

        曾經聽過一位到了美國的留學生分享,她發現了一個現象,就是討論氣氛極為濃厚。 好比如有些課程談及耕種,他們會首先向講師發問:「既然有些機器能減輕農民的工作,為何廠商不推出較便宜的型號,讓不同人士都有機會享用科技?」 就這樣整堂都是學生和老師的討論。 這個情況甚少能在香港出現,這個情況出現超過五分鐘,老師便很快說:「不要說,這些話題日後有機會再討論,再說便沒有時間趕及完成課程了﹗」 所謂的課程,就是要把書本裏的內容強行灌入學生的腦袋,所以香港的教育便是世界有名的「填鴨式教育」。

        討論過程中表達自己,吸取不同人的意見,反覆思考,就不奇然想出一些新觀點來。 創意是建基於思考和意見的交流。 香港很多學生只會背書,不會思考; 不會思考,就很難有創意。

        曾經讀過(想和做)一篇文章,它提出一個觀點,就是只想不做或只做不想,皆不能把事情想通而做得好,想和做是缺一不可的。 如果(想和做)的道理套在香港學生學習問題上,就是只做不想的例子。 很多香港學生學習數學,只會硬記公式; 學習英文文法,只會「死記」規則; 做科學實驗,只會強記實驗結果和硬背書裏的實驗分析。 這倒也不是學生的錯,因為他們一貫的做法也是如此,他們從小至大都以為只要把書本裏的「精華」一一記下來,並且能夠背出來,就已經學懂了。 學習真正的意義就是這樣嗎? 如果香港學生從小擁有這個學習模式,升上中學才被要求發揮創意,困難會比其他國家的多。

        香港的課程,概括的範圍實在太廣,學生要應付學科已很辛苦,根本沒有太多精力參與自己感興趣的範疇,例如音樂創作、製作機械人等,這些方面與外國相比,香港學生的機會還不夠多,這些機會都是讓學生發揮創意的時機。 可是,香港的教育制度下,每個學生都把目標放在大學。 所以數年前的政府宣傳片裏的一句話「求學不是求分數」鼓勵學生享受學習過程,不要介意分數,但結果證明這句話的效用是完全失敗。
        香港的教育制度,特別在中學階段,只講求知識和分數,絕對扼殺了學生的創意發揮。       
 
 
香港的課程,概括的範圍實在太廣,學生要應付學科已很辛苦,根本沒有太多精力參與自己感興趣的範疇,例如音樂創作、製作機械人等,這些方面與外國相比,香港學生的機會還不夠多,這些機會都是讓學生發揮創意的時機。 可是,香港的教育制度下,每個學生都把目標放在大學。 所以數年前的政府宣傳片裏的一句話「求學不是求分數」鼓勵學生享受學習過程,不要介意分數,但結果證明這句話的效用是完全失敗。

        香港的教育制度,特別在中學階段,只講求知識和分數,絕對扼殺了學生的創意發揮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